发布时间:2023-11-24 23:00:53
来源:微商品牌网 作者:佚名
民族服饰博物馆将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相结合,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承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 通过研究传统服装的结构、图案、装饰、工艺,提炼传统元素,将传统服装工艺中独特的设计方法转化应用到创新设计中,以现代的方式传达和表达中国传统技艺的智慧。现代人很容易理解。
近年来,在博物馆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民族服饰元素的创新设计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奖项,为民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作品名称:生辉
竞赛名称:第二届莱佛士杯中国民族服装设计大赛
奖项:金奖
获奖学生:刘刘
指导老师:何阳
时间:2016.12
灵感来源:这个系列的灵感来自于“苗锡绣”。 “锡绣”的特点是在绣线中使用金属“锡”,最终完成一件绣品。 与其他刺绣技术相比,它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 ,体现了锡绣工匠的巧思,美丽的金属和缝线在工匠手中熠熠生辉。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品濒临灭绝。 相信在民族服饰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品名称:《苗》卜克研
赛事名称:“中国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
奖项:金奖
获奖学生:杨悦
指导老师:何阳
时间:2017.10
作品名称:归社
竞赛名称:第四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
奖项:最具市场潜力设计师(最高奖)
获奖学生:刘思同
指导老师:何阳
时间:2018.4
灵感来源:“归舍”意味着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它想要表达的就是回归自然。 毫无疑问,当今一些工厂机器的重要性羌族服饰图片,它们正在不断缩小时间差距。 在这样的时代,手工艺品显得尤为珍贵。 畲族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畲族的吉祥物,就是编织花带。 编织技术的传承完全靠口口相传,濒临失传。 我的作品《归社》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畲族的编织技艺。 它放大了畲族花带的编织特色,将畲族姑娘的传统编织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进行了改造。
作品名称:笔墨·丹青
赛事名称:“中国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
奖项:银奖
获奖学生:刘刘
指导老师:何阳
时间:2017.10
灵感来源:“新中式服装”不仅是“继承”,更是“创新”和“发展”。 这个系列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画中的“留白”,国画素材取自我父亲画的中国画。 这也向老一辈书画家淡泊名利、潜心书画的精神致敬。 “空白”是“无”的表达。 哲学上说:“道以无为大,大而无容”。 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是通过留白来表现现实。 虚中之实,布局之外的意境。 立体工艺的灵感部分来自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剪纸工艺,两者的结合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作品名称:流通
赛事名称:第十一届“地尚”中国服装设计大赛
奖项:银奖
获奖学生:刘刘
指导老师:何阳
时间:2017.5
灵感来源:“风霜升起,苍鹰画别具一格”。 该系列借鉴苍鹰的纹理作为装饰图案,结合山水元素。 逐层浸染,通过热转印、手工刺绣、贴片绣、珠绣、激光镂空等表现手法。 塑造从平面到三维的过渡。 面料采用舒适美观的棉麻提花面料,结合特殊质感面料,具有时尚感和市场感。
作品名称:东方的痕迹
赛事名称:“丝绸女神杯”2019中国丝绸服装创意设计大赛
奖项:银奖
获奖学生:方磊
指导老师:何阳
时间:2019.9
灵感来源:福州古代居民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之后,仍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学术价值和民间视觉审美价值。 墙体多为白色青砖,一层层砌筑。 图案多样羌族服饰图片,疏密有致,工艺精心设计,象征着吉祥、祝福、房屋的美好寓意。 该系列以白色为主,搭配不同深浅的灰色,并结合印花、染色、空气刺绣、贴花刺绣和丝绸面料。
作品名称:原玉
赛事名称:奥贝拉诺“梦想之星”公益项目邀请赛
奖项:银奖
获奖学生:刘刘
指导老师:何阳
时间:2016.10
灵感来源:璞,古人说石中含玉,或者说璞玉,更加含蓄迷人。 也可以用来比喻尚不为人所知的人才。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清。 玉的美在于它的细腻、温润、含蓄。 利用原玉未经雕琢的自然形状来表达服装的轮廓。 根据原玉的质感和淡雅色泽,采用数码印花和各种手工打褶工艺对面料进行改造。 采用原玉的点缀和3D打印,营造出丰富的立体效果,营造出含蓄内敛的服装风格。
民族服装博物馆硕士项目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民族传统服饰的收藏、整理和研究。 大批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参与了整个科研和教学过程。 博物馆独特的藏品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的数据.
目前,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 也是学校博士项目“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的实践基地,并设有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实验室。 围绕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和研究机构合作,对古代出土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和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古代面料研究》、《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民族服饰装饰研究》、《民族服饰工艺研究》、《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服饰》、《纺织文物研究》《修复与保护概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等
以藏品实物测量为基础,结合田野调查、实验考古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协调多种资源渠道开展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系统开放的培训体系。 以材料、造型、结构、图案、色彩和工艺的研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了解祖先的创作思想和技艺,通过传承了解民族服饰,寻求创新之道。 。
参观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于1988年开始筹建,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 是我国第一座专业服装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于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 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基因库。 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和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馆、汉族服饰馆、苗族服饰馆、金工珠宝馆、锦绣蜡染馆、奥林匹克服装馆、和图片厅,以及用于学术交流活动的教学和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互动的中国传统服饰和工艺厅。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了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配饰、布料、蜡染、刺绣等一万多件。 还收藏了近千幅1920年代、1930年代拍摄的彝族、藏族、羌族民族服饰的极其珍贵的照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现代设计等教学、科研等活动。 从服装文化研究、服装设计研究、服装技能传授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 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硕士学位授权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和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称号。 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站: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英华东路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话:/
邮件:
邮政编码: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